您好,欢迎登陆河北众瑞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网站,我公司专注于电力环境保护事业,致力于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研发和设备提供的新技术企业。
当前位置:返回首页 > 公司动态 > 公司动态 >

管束除雾除尘器技术的工作原理

作者:众瑞环保设备 发布时间:2016-12-28
内容摘要:管束式除尘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其布置在喷淋层上部即除雾器的位置,代替常规除雾器的使用功能,且除雾除尘效果远远优于目前常用的屋脊式除雾器。

管束式除尘器是除雾除尘装置,应用于湿法脱硫塔饱和净烟气携带的雾滴和尘的脱除净化。使吸收塔出口尘排放值不大于5mg/Nm3,雾滴排放值不大于25mg/Nm3。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凝聚、捕悉和湮灭的原理,在烟气高速湍流、剧烈混合、旋转运动的过程中,将烟气中携带的雾滴和粉尘颗粒脱除。凝聚是指烟气中夹杂的细小的液体颗粒相互之间碰撞而凝聚成较大的颗粒后沉降下来;捕悉是指细小的液体颗粒跟随气体与湍流器中的持液层充分接触后,被液体捕悉实现分离;湮灭是指细小的液体颗粒与被抛洒至湍流器的表面时,形成附着液膜从而在烟气中脱离出来;这三种运动过程同时将夹杂在液滴其中的尘除去。
管束除雾除尘器即是一种具有凝聚、捕悉、湮灭作用的装置。   先,流经除尘器的气流高速湍动,   烟气中大量细小雾滴与尘颗粒的互相碰撞,凝聚为较大颗粒;其次,导流叶片形成的高速气流,形成   的切向速度,将液滴、细尘高速甩脱向壁面,与壁面的液膜接触后被截留,实现捕悉分离;   后,高速旋转的壁面液膜可同向运动的雾滴接触后湮灭,不产生二次雾滴;为除尘效果,依据项目条件装置内设置了多级导流叶片,延长了气体停留时间,提高了除尘器对尘颗粒的分离效果。
常规屋脊除雾器由于捕捉原理的制约,无法捕悉粒径小于20μm的细小液滴,而目前控制脱硫塔出口5mg/Nm3的尘排放浓度就是控制对细小粉尘和细小石膏浆液液滴的脱除。若采用湿式静电除尘器技术,不但存在一次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问题,而且占地面积大。
管束除雾除尘器技术的优势如下:
初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占用空间小,利于新建和改造项目的总平面布置。
运行阻力低,除尘器运行阻力为300~500Pa。
管束除雾除尘器技术在吸收塔内的安装和运行。
管束式除尘器采用模块化设计,其布置在喷淋层上部即除雾器的位置,代替常规除雾器的使用功能,且除雾除尘效果远远优于目前常用的屋脊式除雾器。
对于新建脱硫机组,在吸收塔上部留出比二层屋脊式除雾器低的安装空间,并设计与屋脊式除雾器强度相当的支撑梁,直接将模块式管束除雾除尘器装置安装在梁上。
管束除雾除尘器装置—结构及原理
使用环境的特点:管束除雾除尘器装置的使用环境是含有大量液滴的~50℃饱和,净烟气,特点是雾滴量大,雾滴粒径分布范围广,由浆液液滴、凝结液滴和尘颗粒组成;除尘主要是脱除浆液液滴和尘颗粒。
细小液滴与颗粒的凝聚,大量的细小液滴与颗粒在高速运动条件下碰撞机率大幅增加,易于凝聚、聚集成为大颗粒,从而实现从气相的分离。
是在增速器和分离器叶片的表面的过厚液膜,会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发生“散水”现象,大量的大液滴从叶片表面被抛洒出来,在叶片上形成了大液滴组成的液滴层,穿过液滴层的细小液滴被捕悉,大液滴变大后跌落回叶片表面,重新变成大液滴,实现对细小雾滴的捕悉。
离心分离下的液滴脱除,经过加速器加速后的气流高速旋转向上运动,气流中的细小雾滴、尘颗粒在离心力作用下与气体分离,向筒体表面方向运动。而高速旋转运动的气流迫使被截留的液滴在筒体壁面形成一个旋转运动的液膜层。从气体分离的细小雾滴、微尘颗粒在与液膜层接触后被捕悉,实现细小雾滴与微尘颗粒从烟气中的脱除。
多级分离器实现对不同粒径液滴的捕悉,气体旋转流速越大,离心分离效果越佳,捕悉液滴量越大,形成的液膜厚度越大,运行阻力越大,越容易发生二次雾滴的生成;因此采用多级分离器,分别在不同流速下对雾滴进行脱除,较低运行阻力下的   除尘效果。

电话:0317-7666022 0317-5530083
传真:0317-7666033
手机:13103072566 王经理 销售一
   13393073227 刘经理 售后技术经理
   13393381144 曹经理 销售二
   18631702309 张经理 销售三
邮箱:zrhb7666022@163.com

手机:13103072566 王经理 销售一 13393073227 刘经理 售后技术经理 13393381144 曹经理 销售二 18631702309 张经理 销售三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南霞口开发区 电话:0317-7666022 0317-5530083 传真:0317-7666033 邮箱:zrhb7666022@163.com Q Q:582119310
Copyright © 2016-2017 YsEIMS. 河北众瑞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址:www.hbzrhb.com